显微图像拍摄技巧
发布时间:2020-08-21
显微成像技术一直伴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,目前已经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,可以满足各种场景和观测工作的需要,那么在实际的工作中,如何选择和使用好我们的成像系统,就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话题,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显微图像拍摄的几个技巧。
1.选择合适的显微镜
如果只观测样品的荧光是否表达,染色是否成功,只需要在一台荧光体视镜下看一下。当然建议在准备封片之前就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查一下是否染色成功,或者样品周围是否有杂质,确保一切OK后再封片。这样可以节约样本也节约时间。
如果需要高质量的成像数据,那么就需要用到共聚焦显微镜了。
如果要拍培养皿,或者做活细胞time series,选择倒置共聚焦显微镜。
如果拍摄载玻片上的样本,正置和倒置的共聚焦显微镜都可以。
如果想拍精细结构,更进一步追求分辨率,可以选用超分辨显微镜。
如果想快速成像,可以选择spinning-disk共聚焦显微镜。
如果想看更深层的样品或者活体成像:双光子显微镜 (confocal: 110um, two-photon:~500um)
如果想高通量,一次设置扫完多张玻璃片:玻片扫描仪
如果想看透明化后的样本,或者整条斑马鱼:光片显微镜
2.恰当设置拍摄参数
如果想比较不同样品的荧光强度,应该保证拍每一个样品时设置相同的参数。一开始可以大致看一下要比较的几个样品的荧光强度,确定好一个合适的参数,避免用第一个样品的参数拍后续样品出现过曝或者整体太暗等现象。如果是因为染色处理不当造成的不同样品间荧光强度差异很大,建议重新做染色,再重新成像。
Tips:在显微镜的激光或光源刚刚开启时,亮度可能较弱,导致最开始设置的参数不适用于接下来的拍摄,建议等激光或光源稳定后再进行设置。
当然在设置参数时,要找到每个样品的焦平面,也就是在最亮的一层设置,避免在拍z-stack时,个别层过曝。
设置激光强度(intensity)、曝光时间(exposuretime)、增益值(gain/HV)等参数,使得图像的最大荧光强度处于dynamic range的50-75%,不要出现过曝现象,可勾选Range Indicator (Zeiss ZEN软件)模式来判断是否过曝,亮红为过曝,要避免。
3.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
依据具体的观测场景选择放大倍数的物镜。总体来说,低倍镜成像视野更大;高倍镜成像视野小,但是分辨率很高。同时注意,在用较高放大倍率物镜拍摄时,需要的激光强度较高,要防止光漂白和光毒性的产生。此外如果想选用高倍镜拍大图拼接也需要考虑时间成本。
4.选择合适格式来存储图片
优先保存一份显微镜厂家格式的图片,因为这里包含了很多拍摄时的参数,方便日后查阅和参考。如果需要进行图像分析和处理,建议导出成无损压缩的PNG,TIFF或GIF格式,这些格式虽然缩小了图片大小,却保存了图像的原始信息。注意避免将图片保存成JPG/JPEG格式,这样会损失图像质量和图像信息,即使再把JPG/JPEG转换成前面提到的格式也无济于事。
5.其他小建议
在做培养皿成像时,要选用玻璃皿底的培养皿,因为普通塑料的折光率和一般用于成像的玻璃不一致,会影响拍摄质量。
在设置z-stack的step interval时,优先选用optimal,这是该镜头在z轴方向的最小分辨率,如果step interval设置的比这还小,就没有意义了。
作为实验研究的成果,图片和视频是非常直观的体现,希望以上的技巧可以帮忙大家获取更好更有效的影像数据。